发布时间:2024-03-13 03:17:38浏览数:
今年年初,中国武汉爆发了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引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对这一极具感染性与致命性疾病的关注。如今因疫情严峻口罩,人们必须按规定佩戴口罩才能出门。诙谐的说,猪肉没有想到口罩会成为今年春节期间最为抢手的“年货”。现在频繁占据新闻热点的口罩不禁让人想起了现代口罩之父——伍连德先生。
伍连德,字联星,祖籍广东新宁。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马来西亚的槟城。1896-1899年间留学于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专门研究传染病及细菌学学科。并于1899年考入圣玛丽医院,成为该院第一位华人实习生。
之后,伍连德又分别至英国利物浦热带病学院、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和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进行实践与研究。在1903年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回到马来西亚继续研究热带病。
1907年,这位马来西亚华侨也和所有中国的爱国同胞们一样,希望能够凭借禁烟活动来重新使得中华民族强大起来。他应邀至英国伦敦参加神学博士文英兰主持的禁会议。
同年,应清朝时任直隶总督袁世凯的聘请,出任天津陆军医学堂副校长一职。也就是从此开始,为中国的卫生健康事业贡献出了一份极大的力量。
1910年末,东北疫情爆发,但并不清楚是何原因所致。伍连德临危受命担任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命令一到,他马上率领着助手林嘉瑞到达疫区中心哈尔滨。
到达哈尔滨后,为了尽快查出病因,伍连德在短时间内充分了解了疫区地理、社区与人口分布情况。熟悉掌握西方医学理论与技术的伍连德深知面对当时大规模传播的情况,只有解剖因疫情死亡的人的尸体,并对其进行详细的病理分析才能抓出这次疫情的罪魁祸首。
但是,当时的民俗并不允许有人做出损伤尸体的事情,人们认为这一行为是对尸体的大不敬。因此,伍先生只能绕开众人,对一名染疫身亡的日籍女子进行秘密解剖。他对这位死亡病例进行了一系列十分详细的化验。最终,在显微镜下的小小血液标本玻片中发现了鼠疫杆菌,证实了这次疫病的元凶就是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属国际检疫传染病,也是我国法定传染病中的甲类传染病,在39种法定传染病中位居第一位。
鼠疫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在啮齿类动物间流行,鼠、旱獭等为鼠疫耶尔森菌的自然宿主。鼠蚤为传播媒介。临床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出血,以及其他严重毒血症状。
本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造成了大量人类的死亡,甚至几乎造成一些文明的覆灭。
而在当时鼠疫肆虐的黑龙江地区,在起初发病时,因人们不知疫病原因金年会体育,也因地方政府没有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从而导致了鼠疫病菌沿着东清铁路与南满铁路一路南下,四处蔓延,从而演变成范围覆盖极广的人传人的大瘟疫。
尽管查到了疫病的元凶是鼠疫杆菌,但还不清楚为何感染上病毒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极为迅速。伍连德先生已发现这次病毒来源于老鼠,又进一步推测是跳蚤、蚊子的叮咬将病毒从自然宿主老鼠身上传播至人。
紧接着,东三省开始大量捕杀老鼠。但捕杀一段时间之后,发现疫情的扩张并没有得到缓解。大量捕杀老鼠并不能阻止疫情的蔓延,伍先生对此非常失望与困惑。但他没有轻言放弃,而是加紧了研究的进程。
在经过详细的病理研究之后金年会体育,他发现了这次染疫死亡病例的共同点,总结如下:所有死者都曾处于相对密闭的空间之中。当时的死亡群体,几乎都是家族聚集性集体死亡,死因都是由肺部感染引发咳血,最终窒息身亡。
因此,他大胆推测,这一类鼠疫细菌可通过空气交流传播。根据这一重大发现,伍连德将这次东三省流行的鼠疫命名为“肺鼠疫”。当时伍连德先生对这次疫情的描述是:
西方的媒体更是争先报导,把东北疫情的讯息传到了世界各地,一时举世皆惊。肺鼠疫,是鼠疫中传染性最强、死亡率最高的一种。从伍连德先生的这次医疗研究之后开始有了关于肺鼠疫的明确说法。
如今人们对于鼠疫的认知有所改变,知道肺鼠疫通过飞沫就可以传播。这一认知正是来自于伍连德先生的发现。
在了解了鼠疫的传播途径后,伍连德立即奏请清廷停止捕杀老鼠,转而采取彻底封锁哈尔滨疫区的措施。实行严格的交通管制,切断鼠疫传播的途径。
伍连德先生提出的这些措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了控制疫情,伍连德先生向俄国驻哈尔玛领事馆商讨防疫合作,逐一拜访当地高官,说明其中利害。最终俄国铁路局愿意调集一百节空火车车厢,用以协助隔离病人。
当时人们对于防疫措施不甚了解,包括防疫站的医护人员在内也对此知之甚微。伍先生大力劝说众人佩戴口罩,以防止感染。有一位医护人员不以为意,结果染上了肺鼠疫而最终身亡。
当时在哈尔滨的法国医学家梅斯耐也不幸染病去世。随着疫情的发展,伍连德先生连忙教医护人员用纱布和棉绒遮挡口鼻,作为基本的预防措施。当时的口罩来源于西方国家。旧式口罩由多层纱布组成,但也正是多层纱布的构成导致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使用者呼吸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伍连德先生在这个基础上对旧式口罩进行了改良,最终发明了由两层纱布组成的“伍氏口罩”。因为“伍氏口罩”保护程度高,制作成本低,所以大获各国医学界的赞扬,也成为了现代口罩的一个蓝本。
伍连德先生所发明的口罩因为制作成本低以及保护程度高,得到了广泛制作以及使用,短时间内不仅防疫人员戴起了口罩,就连邮差、警察、老百姓等也都戴起了“伍氏口罩”。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伍连德动员了全国各地的中西医师、军队、警察等社会人力资源,抵御疫情的蔓延。其中军队、警察负责控制人口的流动。凡是患有鼠疫的病人,他们的房屋必须要用生硫磺和石炭酸进行消毒。
此外,还专门设置了疑似病院和专门的隔离场所,以及上述所提到的火车厢隔离所。为了更好地控制病情,伍连德把付家甸疫区划分为四个,每个疫区都设有消毒站、消毒车、医务人员以及警察,再辅以大量军队士兵把守外围。
伍连德吩咐政府每天派出四至六组巡警队巡视各家各户,一旦发现疑似鼠疫病例,马上送至医院,检查后进行隔离。并马上对他们的住所进行消毒,防止疫情在小区蔓延。
正值寒冬时节,哈尔滨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度,土地冻结,无法埋葬疫毙者。伍连德便遣人将所有的棺材堆积在一起,长达一公里。因为中国有着不实行火葬的习俗,导致伍连德的火葬计划受阻口罩。但出于不处理尸体可能导致巨大隐患爆发的考虑,伍连德赶忙上报清廷,获得了火化的许可。
最终在1911年的1月31日,中国第一次实行了大规模集体火葬,将两千副棺材集体焚毁。此后,肺鼠疫的传染得到了实质性的控制。哈尔滨的疫情得到控制之后,长春、沈阳等地的疫情依旧不容乐观。伍连德等人将在哈尔滨使用的措施推广到这些地区。短短四个月,整个东三省和华北的肺鼠疫就得到了控制。
1911年“万国鼠疫研究会议”在奉天召开,多达11个国家的专家参加这次大会。伍连德担任会议的主席,与中外专家一同建议清政府在东三省设立永久性的防疫机构,以防止瘟疫重来。
在这次会议上,他还成功推动中国收回海港检疫的主权。伍连德先生为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更屡次帮助中国度过疫情,其中包括1919年、1920年、1926年、1932年在东北、上海等地爆发的肺鼠疫和霍乱。
他先后在全国各地创建了20多所医院和医学院,其中就包括了现在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参与了协和医院的建设。
他所创立的东北防疫总处更是早早就成为了国际知名科研和防疫机构。伍先生的成就不仅仅在于治病救人,建立医院。更重要的是他为中国培养了一代防疫精英,为中国日后医学的发展打好了根基。
在1915年,他与颜福庆等人发起并建立了中华医学会,并担任了第一、二届会长。之后他更是参与创建了十多个科学团体,包括中华麻风救济会,中国防痨协会,中国公共卫生学会,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医史学会,中国科学社等等。
他还创办了《中华医学杂志》刊物。伍连德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医学家、公共卫生学家,更是中国检疫与防疫事业的先驱,为中国的现代医学建设与医学教育、公共卫生和传染病学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伍先生因研究中间宿主旱獭在传播肺鼠疫的作用而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提名,成为了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奖候选人。